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推动劳动教育的三大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资源优势。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课堂劳动技能讲解吗?劳动教育的师资、场地、设施缺乏问题如何破解?学校后勤如何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4月20日,第8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同期举办的2024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聚焦上述问题,围绕劳动教育及校家社协同育人问题进行探讨。
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深入开展
“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推动劳动教育的三大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资源优势。校家社协同育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论坛上,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在致辞中说道。
他分析,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度不断提升,这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不同教育主体间的理念差异和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给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困难。
“因此,需要从多层面入手,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深入开展。”李瀛建议,应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形成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他强调,教育装备行业应不断创新,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优质的劳动教育条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将继续发挥作用,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主任陈瑜认为,推动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学校扮演劳动教育的主导角色,而社会则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随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纵深推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成为关键措施。
据悉,目前,重庆市已经建成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五个,特色鲜明的市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47个。这些基地成为了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需要进行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与成人的日常生产劳动不同,它并非仅仅追求劳动成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并支撑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深圳市宝安区孝德学校党总支书记冯振淮指出。
华东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小学(含中职)历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培训部主任陈冬新分享了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和开发路径。她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资源已经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维度。这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学校为主导,进行统筹。
同时陈冬新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育人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技术这一学科,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例如,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等学科都应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需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贯通起来。
在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上,她建议,学校需要进行系统的布局和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冯振淮介绍了深圳市宝安区孝德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一些做法。在场域保障上,他建议,构建多元实践空间。除了数字化环境的部署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通过环境建设、改造的方式,开辟校园劳动实践阵地,如劳动专用教室、劳动园地和劳动成果展示区,利用校内空间的便利优势,开展持续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更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
冯振淮指出,劳动教育的评价是一个难点。对此,深圳市宝安区孝德学校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四大核心素养,采用“课堂记录评价”和“课后追踪评价”的形式,评价表和任务单相结合,形成了“一课一评”的评价模式。
对于评价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重庆育才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和松强调,在劳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需要特别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除了教师、同伴、同学以及家长的评价之外,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而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后勤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
学校后勤如何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支撑劳动教育多样化?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办公室兼学校后勤管理科主任万辉分享了“上海答案”。上海市教育系统依托后勤岗位和员工,利用后勤场所和资源,与劳动课程教学、活动相互配合和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后勤在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功能。
“通过梳理劳动教育的任务群,学校后勤可以赋能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9个任务群。”万辉指出,借助学校后勤赋能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接近生活、接近实际工作的教育环境,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参与食堂的日常工作,能在实践体验中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针对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内容形式质量不高、空间资源不匹配,限制学校后勤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验等问题,万辉也分享了解决路径。
她建议,拓宽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后勤视野,开展针对性培训,更好地理解、实施、组织教师走入后勤场域,了解后勤载体和掌握工作程序;学校可尝试打破后勤工作者的用工界限,积极探索学校后勤工作者独立或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思路,加强专职教师与后勤人员的合作。
在架构后勤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方面,万辉分享称,学校要加快后勤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学校后勤劳动育人功能。同时,策划后勤劳动教育专题活动,利用后勤资源直接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劳动节、植树节等特殊节点设计主题劳动活动,邀请后勤劳动标兵走进课堂讲后勤故事等。
在重构学校后勤空间方面,万辉建议,学校构建“条件-人岗-内容”的综合清单,从而开拓出更多元化、个性化以及特色化的劳动教育空间或平台。设施配备上,配置足够且安全的设施,尤其要配置结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数字设备和线上资源等现代技术设施。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